如果一项发现被隐藏起来不发表,根本就不算是一项发现……一项新的观察结果或发现,至少要有另一名研究者重复观察并予以“证实”,才被认为有效。

    ——阿西莫夫

    今天是刘京的一个博士生主讲报告,内容是最近宇宙学研究暗能量领域的一篇综述文章。文章从暗能量研究的起点,宇宙模型的解释开始,讲述了人类几十年来对这种神秘能量的探索,科研进展,探测器设计等等,以及寻找它的意义。

    秦何弦之前就看过暗能量的介绍,对包括暗物质、暗能量等在内的神秘现象也非常有兴趣。

    她听得认真,对报告中提出的很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都会主动思考。

    “在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我们的宇宙看似广阔,有数不清的星星在闪耀,它们中很多都比太阳大上几万,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倍。可即便如此,所有恒星、行星、宇宙尘埃等可探测的普通物质加起来也不过占整个宇宙的5%。而那些看不见的暗物质占27%。剩下的约68%都是暗能量。想象一下,那该是多么庞大的能量,……”

    秦何弦听得入迷,尤其听到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有效手段能够直接探测到暗能量。对于它的存在只来自于宇宙学模型和天体运动、引力透镜效应、微波背景辐射等现象的观测并间接的推测其存在。

    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用迄今为止人类智慧能想到的所有手段去探测,去寻找都找不到任何证据。

    可偏偏,它就是存在,就是影响着这个世界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古往今来整个宇宙以及宇宙中每一颗星辰的命运。

    宇宙是收缩还是膨胀,是走向冰寒还是炙热,星辰是聚拢还是相互远离,是诞生还是毁灭,……

    秦何弦忽然觉得,这暗能量从某种角度来讲和自己掌握的灵气有相似之处。

    普通人看不见摸不着,有着巨大的能量,足以影响世界的运行,影响可见物质,甚至影响人类和生物。

    灵气和暗能量会有什么关系吗?

    还是仅仅是相似?

    秦何弦不由思考起来,却没什么结果。

    无论是对暗能量还是对灵气她了解的都太少太少了。

    报告结束,开始了自由讨论环节。刘京教授发言比较少,却始终把控着讨论的方向,引导大家思考。只听他不停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就会直接点名。而无论学生回答什么,除非是有严重的事实错误,他都不会批评。

    秦何弦听着讨论,对暗能量的了解越来越多。

    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研究探索暗能量。

    他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证据搜查队”,一刻不停地探索同时,还将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分享出来给所有人。孜孜不倦,相互合作,集思广益。

    秦何弦越听就越是羡慕,也越发不解。

    为什么暗能量的研究就是科学,就能让这么多人相信,并且前赴后继地探索。

    可是对于灵气的讨论就是迷信、伪科学,哪怕有类似腾云门那样的门派详细记载并传承着关于修真的方法和故事,也都藏着掖着,或者只被人当做看待?

    研讨会结束后,秦何弦找到刘京:“刘教授,我能问您一个问题吗?”